潘建博--写意花鸟与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艺术家 潘建博
潘建博1965年生。国画专业--山水;花鸟。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潘建博工作室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对外联络及展览策划部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宋庄教学区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山东省国画院院士、中央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常务理事、烟台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烟台市文联现代画院副院长、烟台市高新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艺术经历:
2009年作品《横空出世抗灾情》入选《感恩.重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9年作品《万壑奔驰》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美作品展。
2011年作品《往事越千年》入选第三届江南文化节-大痴情缘--纪念黄公望山水画展。
2011年作品《大野无垠》入选"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1年作品《高原雄峨接极边》入选第三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中国画展。
作品出版有《潘建博山水画集》,《潘建博画集》等。《荣宝斋》《美术报》等多次刊载。并被多个国际机构,美术馆,个人等收藏。
初见潘建博花鸟与山水画,就使我产生突出的印象:大巧若拙。小巧为雕凿、雕饰、造作。大巧为拙厚、稚拙、憨态、大智若愚。形成这一风格的要素,有如下几点。
其一,拙厚。建博笔下的水禽、八哥、鸟雀、蝴蝶、虫鱼、蚱蜢、松鼠个个笨拙可爱。憨态十足。这种拙厚之所以是大巧,是因为他不被物象所累,都在似象非象之间。他不停留在绝似的逼真层面上,而在于传神。通过动物之神与我之神而传万物之情性。这正如唐朝张璪所说:“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只有如此,方能 “与神为徒”。拙厚之所以与神为徒,就在于他远离人世间功利,洗去铅华,彰显本真,气韵生动。这即是建博花鸟、山水画拙厚审美价值之所在。
其二,传情。所谓传情,即传其真性情也。上面已经分析拙厚方可情真,方可传情。一对蝴蝶,一对八哥,成双水禽,两片叶子,两朵荷花,一双松鼠,两只黄鹂,相依为命,都显示出卿卿我我难以割舍的情趣。人世间的温暖相随,阴阳相伴相生之传情,恰是这种审美价值所在。如果说前者是对二的歌颂与传情,进而达到和谐之美的话。那么他对一的歌颂与表现将如何理解其传情呢?一只水禽,一只蒲棒,一丛水草,一只螃蟹,一枝歪树,一段衰柳,一只葫芦,一棵古松等。一的意象,均可表现他的孤傲、孤独和自立的品格。建博不想不愿苟同与别人。建博深爱凌霜傲雪的松柏精神。对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的独立的人格,他特别钦佩。他的花鸟既不同于八大,也不同于齐白石、潘天寿诸家。之所以如此,在于他对一的钟爱。他又深知一与二并非绝对对立,二中含一阴一阳,一中同样含一阴一阳,而且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可转阴,阴可转阳。所以八大山人有偈子:
“无一无分别,
无二无二号,
吸尽西江水,
他能为汝道。”
一,二,无相互转化,最终达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语)的最高境界。建博画师,是深悟此道的。
其三,笔拙墨舞。以此方能表现拙厚与传情的审美情趣。他的用笔重拙、飘逸、劲利,下笔刚健、果决、自信。他的骨法用笔体现了气韵生动,他将笔与墨融为一体。他亲自磨墨,拒绝工业墨汁,摒弃宿墨,所以对墨与砚台的品质都很讲究。画面中做浓、淡、干、湿的色相对比,与轻、重、缓、急的用笔节奏和谐共鸣。他的笔墨不做作,不板腐,不沉泥。这正如石涛所指出的那样:“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混沌里放出光明”!建博的笔墨在絪缊中表现出拙厚与传情。此乃大巧若拙之境界矣。建博攻花鸟,擅山水,而且他的山水风格与花鸟颇为相似,拙厚中显现出灵气,并且与众不同,这是难能可贵的。风格者,人格,品格,道德,学问之体现也。而且,这一大巧若拙的风格充分表现出他的幽默与智慧。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留恋感和空间感,让人回味与遐想。
建博者,山东烟台人也,属蛇,并小仆两轮,已入知天命的岁月,他那刚毅果断、幽默、睿智集中于他的动情之中。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热情乃至激情,即使在众人面前都情不自已,乃至潸然泪下。可见他的天真与可爱,人品即艺品,仆坚信他的花鸟、山水在大巧若拙风格的基础上必将有新的突破,必将产生更加优秀的作品:
鸟兽草虫精神,
山花迎风飘香。
潘郎挥毫泼墨,
丹青絪缊朝阳。
是为序。
岁在丙申夏至后九日,五月二十六。
二零一六年六月三十日
王天民于中国人民大学画院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在“\templets\demo\comments.htm”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插入第三方评论代码,如果不需要评论功能,删除comments.html里面的内容即可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