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康德华:人生最美是读书
人生最美是读书
文/康德华
说到读书,脑海里总是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类的词条充斥着。古人崇尚读书,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离不开读书,但后人却常常简单地把古人的读书与仕途联系起来,认为他们读书是为了做官光耀门庭,攫取厚禄。其实,古人读书更多还是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为了天下苍生黎民百姓造福祉。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靠着常年务农维持家用,最大的愿望就是风调雨顺,种庄稼能多打粮食多卖钱。家中世代都没有太高的文化,只有父亲是初中毕业,已经算是家里唯一的“文化人”了。在略微识得几个字的少年时代。最大的兴趣就是听父亲给我和哥哥讲书,《西游记》《隋唐演义》《水浒传》……父亲讲得声情并茂,而我们则听得津津有味。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父亲讲《红岩》。其中“敌特灭亡前妄想炸毁山城,工人盼解放”这一段父亲讲的最为生动,每到故事情节的高潮,父亲便会手舞足蹈,我和哥哥的心也跟着跌宕起伏……即使过去了很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 父亲在屯里是很有威信,知多识广,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邻里纠纷,往往请他去拿个主意,或是主持公理。他都能讲出个头头道道,这和他平时书看得多是分不开的。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毛主席说的“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对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在那个物资匮乏文化荒芜的年代,家里除了小人书,教科书,废报纸,其他书少得可怜。贫乏的书籍总不能满足我强烈的阅读欲望,于是我对身边所有可以阅读的文字都不肯放过。 那个年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过期报纸糊墙。在墙上糊报纸是个精细的活儿。要横竖缝对齐整,更要把报纸抻直糊平整。这样糊出来的墙才板正,看着舒服。糊好的报纸墙,散发一种淡淡的墨香。让人有一种生活在文字海洋里的感觉。屯里每家都有不同的报纸墙,每家报纸墙都是一个小书屋,每个小书屋都藏着不同的故事。报纸墙上有小说、有连环画、有笑话、有很多永远让我读不尽的东西……躺在热炕头,睡醒一觉睁开眼,满屋子都是字,那情景至今仍是我心里最温暖的记忆。 就因为对这报纸墙的“情有独钟”,我还闹出笑话挨了一顿揍。有一年冬天我和父亲去屯里杨三叔家帮工,晌午的时候大人们围在一起吃饭喝酒,我们几个小孩吃得快,早早的就下桌玩了起来,不经意间我发现杨三叔家西屋新糊的报纸墙上,有一段非常好看的连环画,篇幅几乎占据了整张报纸的版面,里面的故事情节真是把我吸引了,为了得到它,我也是豁出去了,趁着小伙伴们不注意,我用小刀一点一点把整张报纸都撕下来了。悄悄的揣在怀里,很快崭新的报纸墙上留下来一个非常难看的“窟窿”。晚上杨三叔家里人捎来话,说我把他家新糊的墙给毁了,因为白天帮工的缘故,杨家没有太多的责怪,但父亲还是很生气,把我狠狠地揍了一顿。再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去屯里别人家,大人、小孩都会防着我——怕我撕他家墙上的报纸。 曾经的青葱岁月懵懂少年时光,多少次在某个夜晚读某篇文章常会被里面情节感染,有时或潸然泪下,或嘴角微弯。我喜欢读九十年代风靡中学校园的《中学生博览》,几乎每本必读,痴迷到“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中学生博览不可一日不读”。书中内容故事会让我欣喜,也会让我伤感。那时的我特别羡慕文中作者,都是同龄人,他们怎么有那么好的文笔,有那么好的风采,多少次我也曾蠢蠢欲动,也想小试牛刀,想让钢笔字变成铅字,想让杂志上赫然出现我的大名,屡屡向杂志社投稿,最后的结局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后来陆续读到了徐志摩、席慕蓉等名家的诗文大作,他们的寥寥数语、款款几言,便把我带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当读到徐志摩的“悄悄地你走了,正如你悄悄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似乎感觉自己像一朵飘动着的白云,优雅、轻盈、灵性不矫揉造作。细细品味余秋雨的散文,就如欣赏一块块青青芳草地,在无言的感怀中享受那一份平淡的恬静。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源于热爱,我们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享受书中的那些高尚的思想与情感,就像那美丽而飘逸,悠扬而悦耳的歌声,被人们经久传唱。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吧,让书籍荡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充实的滋养。 我坚信,读书的路上,所经之处,我们看到的都有最美的风景!
作者简介
康德华,笔名五岳,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公主岭人,服役于武警吉林总队,从军19载,5次荣立三等功,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法制日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参花》《作家周刊》等媒体刊稿30余篇。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在“\templets\demo\comments.htm”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插入第三方评论代码,如果不需要评论功能,删除comments.html里面的内容即可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