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媒体 >

秦公卓谈书画艺术——深厚的笔墨功力是书画艺术之骨

来源:华夏经典艺术网 编辑:木子 时间:2024-10-22
导读: 中国的书法艺术就继承而言,她是以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做根基的,中国传统的释、道、儒、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灵魂与气韵,诗词歌赋可以说是中国书画艺术之“眼”深厚的笔墨功力是书画艺术之骨。

秦公卓晨刻

中国的书法艺术就继承而言,她是以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做根基的,中国传统的释、道、儒、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灵魂与气韵,诗词歌赋可以说是中国书画艺术之“眼”深厚的笔墨功力是书画艺术之骨。

秦公卓创作的《京杭大运河历史图鉴》现场

踏踏实实做学问,下工夫是学习中国书画成功的必由之路。一个书画家他的学识越渊博,社会阅历越丰富,他所涉猎的艺术范围越广,他的成绩也越大。要在书画艺术上取得成绩,就必须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首先要有选择地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现代科学知识,并努力的从火热的现实生活汲取营养,并持之以恒的进行艺术探索与实践。只有如此,你的艺术才谈得上创新和发展。

秦公卓在大方斋画室作画

艺术风格:1.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独特的个人面貌和时代精神,画路宽,笔下富,所画题材种类极多,大到山水、树木、瓜棚果架,小到花鸟鱼虫,无不信手而来。所画皆为反映自然风貌乡村野趣喜闻乐见之题材,将人们对自然之热爱的情景表现出来。2.既注重写,又注重画;既注重笔情墨趣之神似,又注重绘画本质界定之形似,形以神附、神以形达,以形神兼备为创作目的。他在《思大象无形有感》一诗中写道;“大象小象本相通,何分有形与无形。无形便是有形化,有形正是无形生。”3.将各门类艺术进行有机结合,既画中有写,写中有画,笔中有刀,刀中有笔,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公卓先生的书法受篆刻之影响,具有刀味,他的篆刻以刀追笔,具有笔味。

秦公卓在画展现场为国外藏家讲解作品

他的绘画构图之严谨、气韵之灵动、及画完之大胆“开醒”,皆受篆刻之影响。他的诗大部分为题画而作,固为诗中有画,他的画主要用自己的诗,使诗书画合璧,所以是画中有诗。公卓先生诗曰:“运得刀熟似笔熟,诗书画印融一炉。且看前辈佼佼者,偌个不读万卷书。”4.体裁丰富,不拘一格,大到丈八巨幅全景式,小到盈尺斗方扇面,可大可小;多到各种题材数十种融入一图,小到一花、一叶、一虫,可多可少。所画皆认真、结实、喜人。公卓先生自治两方压角章,一方为“一笔两笔不嫌少”,另一方为“千笔万笔不嫌多”。可见其对创作体裁之态度。艺术感言回顾从艺经历,感慨良多。他的从艺之路就从热爱开始。打小儿就爱画农村的马、牛、羊、鸡、鸭、兔;喜看连环画,对其景物模形勾写,乐此不疲。苦于条件不佳而弃之。

收藏家们在秦公卓展览现场

每与别人谈起书画便兴致大增,每逢善书善画之人便喜以之交,每遇书画作品便迈不开腿,大饱眼福之后方离去,且常因此而误他事。秦公卓1978年转业到学校任语文老师。有了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环境后,便系统临起了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后与著名书画活动家、文物鉴定家周殿侯先生相识,并拜其为师,学习书法和文物鉴定。

1996年秦公卓通州博物馆展览著名篆刻家王桐尧等参观画展

50多年转易多师,就学于著名山水画家何海霞、许林邨先生,著名文字学家、书画印学家康殷先生,著名花鸟画家齐良迟、何涵宇先生门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摆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艺术事业成功的关键。

秦公卓与画界老前辈在一起

到崇文门外廖静文寓所探望并与先师徐悲鸿遗像合影

秦公卓在艺术追求上方向明确,不走弯路。对有些时髦的东西,当别人都说好时,要保持冷静头脑,反复观察,在认真对比分析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不反对时髦,但也不盲目追从,更不入流俗。1989年他就读书画函授大学时,老师向学员传授绘画技法,使学员们很快掌握了绘画的基本功。在这个基础上,是继续深入学习传统艺术,还是走创新之路?秦公卓认真把古人和今人的作品分析比较后,认为对传统书画艺术的学习和理解还远远不够,必须继续加大对传统书画艺术学习的力度。

秦公卓大方斋画室一角

因此,他在学习现代中国书画技法的同时,重新拜师学艺,一学就是几十年。书法楷书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行书习王羲之《兰亭序》、《智永千字文》等;草书宗二王、张旭等;隶书学《曹全碑》、《张迁碑》、《华山碑》,遍临汉隶诸碑;篆书学王福庵、杨沂孙、赵铁山、邓石如、李冰阳等;大篆独爱石鼓文,并花了十几年时间对石鼓文的音形意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山水画最早宗宋元,后画明沈周、唐伯虎;并画清四王和《芥子园画传》,后得何海霞老师指点,加大写生力度;花鸟画先入《芥子园》梅兰竹菊,题材逐步增多,上启宋元下至民国,见喜欢之作便反复临摹,不厌其烦。

后随齐良迟、何涵宇二位老师学习草虫和写意画。篆刻自收藏印石和写篆开始,最早先临古印,每年临刻300多枚,但处于照猫画虎阶段;偶尔也给他人刻一些名印。后得著名印学家康殷先生指点,加大写篆力度,治印也渐入正道。所刻印章风格见刀见笔,干净利索,不加刻意做作或敲损。50年从艺的经历,说起来容易做着难,看似容易实则艰辛。只有深入了解接触过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知它。学习传统书画艺术,不仅要看到传统书画艺术的高妙奇绝之处,还要善于发现其中的某些不足。博涉善择,择善而从之。广博的学识是书画家成功的基础。中国书画艺术就继承而言,是以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做根基的。中国传统的释、道、儒、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灵魂与气韵,诗词歌赋可以说是中国书画艺术之‘眼’,深厚的笔墨功力是书画艺术之骨,下功夫踏踏实实做学问,是学习中国书画成功的必由之路。回顾历史,中国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大家,无不具有渊博的学识修养和丰富的社会阅历。

可以这样说,一个书画家的学识越渊博,社会阅历越丰富,所涉猎的艺术范围越广,成绩就越大。以近代书画大家为例,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等,无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涉猎艺术范围极广。齐白石老先生曾说,‘一技几成家’,‘我的诗第一、印第二、书法第三、画第四。’被人们誉为诗、书、画、印四绝。

1996年秦公卓通州博物馆展览业内前辈参观画展

著名画家张大千诗词、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无不精湛;堪称‘五百年一大千’。要创造一幅作品,最先有的应该是诗的情感。如果不会作诗,古诗和今诗都没读过,怎会有诗情画意;作品完成后要题字,势必题不出来;题款涉及书法,势必写不好字;最后是印章,不会治印这个画家就大打折扣了。

与著名画家白雪石参加活动

欲取得书画艺术上的成就,必须加强学识修养,首先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现代科学知识,并努力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谈得上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涉猎的艺术领域才能拓宽,取得的成绩才能越来越大,才能创作出与社会和谐共鸣、无愧于时代的精品来。拜师、学师、敬师才能出师。秦公卓对从师之道感悟至深。中国的书画艺术,在历史上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代代相传的。

师傅画到一定的年龄后,都要寻找接班人,使其技艺后继有人。过去有句话说:“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意思是说,当师傅要收某人为徒时,先考察三年有无从艺天分和物质条件,是否踏实肯学等,同时徒弟也要访察老师三年的能耐、人品和自己的缘分等。三年期满后,须双方同意才履行拜师仪式。秦公卓当初拜周殿侯老师为师时,就采取了师徒互访三年的形式,古人有两句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走遍天涯,不如听君一席话”。有些学问就是“一层窗户纸”,老师一点就明了。直接学和看书学,效果大相径庭。当然,可能有天资过人、无师自通的,但毕竟是极少数。拜师学艺的好处是省时间、进步快。当然,拜了老师不等于就学好了。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是指导你走路,不能代替你走路。书画艺术的进步靠自己刻苦努力,任何人无法代替。拜师学艺怎么学,学什么?学习老师的艺术思想、创作技法和艺术风格。要做到活学不死学,要认真琢磨,边学习思考,边消化吸收,将老师的艺术精髓把握住、把握准、把握好。老师怎么画我就怎么画,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就是死学、傻学,不会有大出息。先贤郑板桥曾说:“学其三分要抛七,各有天资各自探”。齐白石老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所以,学师不能学死。老师的画法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高明,有的人认为投师投错了,实际上不是投错了,而是认识错了。当初你拜师时的老师和现在没多大本质区别,区别在于拜师的时候你还啥也不是,现在你学到了老师的思想、技法与风格,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而是进步了的你了。

这时,你应该感谢老师才是,决不能因为老师的某个缺点就不满,甚至和老师分道扬镳,那就是你没有良心了。经过转益多师,就会发现每位老师各有优缺点。这时,你的艺术思想也在形成之中了,再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随着技法和功力的提高,艺术风格便自然显现出来,这时你就出师了。手艺行有句老话:“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这话有一定道理,也确有一些人跟老师学完了,就和路人一样不相往来。也有一些人终身敬重自己的老师,尤其在老师晚年的时候尽可能地给老师以帮助。天地、父母、人师,这是一个人、一个子孙、一个学生终生都要放在心上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美德如能发扬光大,饿死师傅的现象就不会出现了。

秦公卓的老师辈在技艺修炼上都是倾其毕生之精力,周殿侯老师八十七岁著书写字直到住院去世;何海霞老师八十几岁还在临写碑帖,并给自己创作提出宏大的计划;何涵宇老师说:“古人言‘毁之则喜,誉之则忧。’年轻时不以为然,老了八十几岁了,才感觉到此话的意义,很少能听到批评了。”连小孩子的批评他都要问个究竟,认真听完;年近八十岁的高士尊老师创作完的作品,总是挂在那里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且主动地向他人征求意见。老先生的品格深深影响了他。

与国务院学部委员,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讨论编辑中华篆文大字典

已经年过花甲的公卓先生又在国务院学部委员、原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秦文研究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和北大教授、全国著名石鼓文专家、文字学家高明先生和秦文研究会会长贾雪阳先生及众多专家的关心支持下毅然承担了中国秦文研究会已故老会长、革命家、文字学家李文放先生倾毕生精力打造未完的《中华篆文大字典》的编辑工作,并担任了《中华篆文大字典》的编委会主任。为了进一步增加自己古文字学知识,更好的完成这一部宏伟巨著的编辑任务,公卓先生除了奋不顾身、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外,还拜了八十六岁高龄的古文字学教授高明先生为师,按时去家中听课学习。

为帮助编辑中华纂文大字典向古文学家高明先生请教并拜为师

大家评论秦公卓学画先从书法入手,始习柳公权十年,后随周殿侯学习欧阳询体五年,得其用笔之法,对于真草隶纂诸体都有涉猎,刻苦学习书法二十余年,为绘画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础。他的画,力追传统,但不被传统所缚;力学师,但不以似师为能。其山水画受何海霞、许林村二位老师指导,笔墨淋漓,刚劲有力,浑然一体;其花鸟画得齐良迟、何涵宇二位老师悉心指导,注意追求情趣美、选材美、构图美、和谐美。他的博古画、小品,以清新明快的色调,表达了他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真势感情。他的书法和篆刻得康殷先生的传授,表现了一种深厚庄重,自然和谐的风貌。

他的题画诗,不拘一格,力求贴近生活。为了创新,他进行了各种尝试,进行了深刻思考和认真比较,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大量的知识,临摹了大量的瓷画、年画。注意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为了深入生活,利用各种机会外出写生,到十几个省市和地区。开阔了胸襟,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的画,不仅是对自然的表现,更是对人的精神风貌、道德休养、文化学识的表现。一九九五年八月,他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第一次个人书画展。距他第一次个人书画展的时间已经过去十年了,他的艺术造诣有了非同寻常的进步。在诗、书、画、印、上已经形成个人风格,秦公卓将以一个承前启后的艺术家形象跻身艺林。他的艺术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深厚的笔墨功力;既具有传统的文人气息,又具有豪放大气的野逸风格,秦公卓是当代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书画艺术家。

1995年民族文化宫展览开幕式开国少将王舒冰,魏传统将军为展览开幕式剪彩

责任编辑:木子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在“\templets\demo\comments.htm”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插入第三方评论代码,如果不需要评论功能,删除comments.html里面的内容即可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Www.AdminBuy.Cn 华夏经典艺术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郑重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拒绝一切商业性质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QQ:94904289 举报邮箱:931016373@qq.com 津ICP备1800153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