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京谈苏东坡的书法理念:有法无法 崇尚意趣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是一代大师苏东坡尚意书风的一句名言,历来备受后代书家的推崇,当代书法家刘俊京对此认识颇深,深受启发,其原因不仅是苏轼书法具有独特的个性,更多的是其中所蕴含的书法精神。因此,刘俊京在挖掘苏轼书法价值的同时,创作了一系列极具新意及个人特色的作品。
刘俊京指出,苏东坡的这句名言从字面上看好像写字没有依据,但细想他的意造绝非随意挥就。书法的最高境界,有法无法,法外求法。“有法”是指学书之时,要知法,要学习前人书法艺术的法则,临摹碑帖要严格遵守书写创作的客观规律、形式以及法则。“无法”是说不刻意拘泥于“法”,是一种对技法更高层次的理解,此法是书家熟练遵循法度创作后达到新的境界。
书法本是心中之物,一味居于成法,则无心怀可言。法外之法,皆在一个意上,“意”是书者当时的情思勃发,是真性情跃然纸上。如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皆是当时的心情和境况下所出。中国的书法,是法与意的境界。因此,苏东坡“尚意”的书法理念是他整个艺术观的精髓所在,是他洒脱旷达的个性在艺术领域的精彩绽放,“意造”和“无法”是他吃透了前人之法后,自能心手相应的鲜明体现。
“学书者除了追求形似神似外,要把字里行间的‘意’写出来,那只有 ‘无我’地去临习,身临其境、心手两忘,字里行间,见情见性。”刘俊京强调,古往今来临帖几乎成为真正书家们的共识,通过临帖把基础打牢固,才能求得变通。
刘俊京指出,临帖,要求先"入帖",然后"出帖"。"入",是把所临碑帖的书法,真正学到手,达到神形兼备;"出"即创立自己的独特风格。当然,临帖不能盲目乱临,要临优秀的、经典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碑帖。比如行草比较集中的法帖有:《兰亭序》《书谱》《圣教序》《祭侄稿》《寒食帖》等,隶书中《张迁》《礼器》、欧颜柳赵的唐楷也是颇受书家青睐的临帖经典。
作为一个书法家来说,"入帖"只是一种掌握书法艺术技巧所必经的途径,"出"才是目的。但在未真正掌握所临碑帖的笔法、结构、章法和精神实质,做到神形毕肖以前,决不可见异思迁,随便更换;或者贪多求全,同时临几种碑帖而一无所获。
赵孟頫曾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临摹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如何将临摹过程中学到的技法、章法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去,才是最终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只有认真地观察分析所临碑帖的笔法、间架结构、章法布局以及风格特点等,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才能更好地掌握碑帖的"形"和"神"。
刘俊京表示,学书法“以博出处”。博学群览,兼收并蓄各体、各家之所长,才能有利于变法创新。东坡先生,文名冠世、政绩卓著,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由此可见,书法之外功夫的重要性。因此,一个书家,除了必须具备的一些书艺本身的传统技巧和本领以外,还要向书本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生活学习,以取得广泛的知识修养。博学,是书艺不断前进和攀登高峰的阶梯。
“苏轼书法极具创新精神。他不为法度所囿,勇于抒发个人情感,敢于打破旧的东西,树立新的典范。当下书家,我们也要努力去打破传统,突破自我,构建新的书法语言,赋予作品生命和灵魂。”刘俊京最后强调,“在书法的世界里,苏东坡留下的不仅仅是传世之作,更留下了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意境与情感表现的精神,这种精神始终激励着后代书法家不断探索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在“\templets\demo\comments.htm”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插入第三方评论代码,如果不需要评论功能,删除comments.html里面的内容即可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