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媒体 >

“对镜如窗”跨界艺术邀请展

来源:华夏经典艺术网 编辑:木子 时间:2023-11-27
导读: 展览时间: 2023年11月25日-2024年1月25日 开幕尊享日: 2023年11月25日15点 艺术论坛时间: 2023年11月25日15点30分 展览地址: 上海青浦区朱枫公路6186弄39号 参展艺术家 : 蒋乃骏、黄立荣、化涂、李海滔、夏存、战兴

展览时间: 

2023年11月25日-2024年1月25日

开幕尊享日:

2023年11月25日15点

艺术论坛时间:

2023年11月25日15点30分

展览地址:

上海青浦区朱枫公路6186弄39号

参展艺术家 :

蒋乃骏 黄立荣 化涂 李海滔 夏存 战兴隆 朱泓彦

策展人: 

朱泓彦

艺术总监:

吴放

学术主持:

曹喜蛙

展览统筹设计: 

陈子涵、黄立荣、蒋乃骏

主办单位: 

阿特麦文化创意产业园

承办单位:

华府艺术空间

上海日木三石美术馆

支持单位:

上海华之杰幕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浦东新区金海文化艺术中心

2023 对镜如窗 ——跨代艺术邀请展前言

本次展览以“对镜如窗”为题。窗,是连接内外的屏障;而镜,则是鉴别虚实的导体。镜与窗、透明与映射、虚实真假,一种奇妙的组合!觉知,将世界形成我和非我、相外与环中,多数知觉只存在于模糊昏睡的状态中,植物一般。当知觉逐步明晰。己与物,内与外,有一个清楚的界线并开始沟通会合,互相照映,融为一体。所有的生命,皆寄放在某一特定的物质上,而生命在空间和时间里皆是有限,渺小而短促。人类把生命从特定的物质,心的觉知中放射出去,于是,生命开始无限扩张,无限绵延。艺术唤醒人的思维活力,也是创造生活、再塑生活的工具,更是用以穿越时空、超越梦想的渠道!本次展览的作品样式包括雕塑、摄影、装置、油画、水墨等作品类型,并且,从写实绘画到抽象作品、从具象雕塑到观念装置,一应俱全。每一次向观众展示的艺术展览,都应该是一次思维观念的唤醒。在向参展艺术家表示感谢的同时,更要对以往在艺术殿堂作出卓越贡献的前人表达敬意,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人对“未知”发起的挑战,才使我们有信心做到艺术和生命的超越!

策展人: 朱泓彦

参展艺术家:

朱泓彦

70后艺术家 策展人 写作者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 中国当代艺术家联盟会员

国际新骑士艺术联盟会员 中国女艺术家联盟上海会长

部分参展及获奖经历:

2015年6月 上海国际展览馆艺术博览会

2016年9月 多幅作品被俄罗斯国家美术馆永久收藏

2016年11月获得CCTV中国品牌影响力创新艺术家奖

2017年受邀参加意大利米兰“龙的标志”当代艺术展

2017年中美艺术“左西右东”上海中心艺术家交流展

2018年9月受邀参加美国洛杉矶当代艺术家联展及学术交流活动

2019年1月上海周浦美术馆 图像与形式当代艺术展

2020年2月北京大河湾美术馆当代艺术展

2020年12月 上海库伯美术馆 音声画海当代艺术展

2021年5月 上海日木三石美术馆张謇文献对话朱泓彦当代艺术展

2022年1月 上海昌硕文化中心 太湖石与充电桩--观念艺术展

2022年11月 上海M50迈锡尼画廊“回旋镖”个展

战兴隆

80后艺术家

毕业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 ,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雕塑系 ;

现任上海浦东新区金海文化艺术中心雕塑工作室负责人,创立松翕(上海)艺术工作室

创作领域涉及雕塑、绘画、设计、诗歌、舞台美术、装置

个展:

2013.8 《聋石头》战兴隆作品展 北京798韵画廊

2015.3 《北山望》战兴隆个展 北京草场地子悦空间

部分群展:

2020 《红砂物语》成都公共艺术推广计划

2020 《疫外线上展》策划,参展艺术家

2019 《狮子林下》首届太湖双年展·艺术外滩

2019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新当代年度沙龙作品展 湖南新当代艺术馆

2017 中英文化交流年“艺术.羊”项目慈善拍卖 艺典中国

2016 约翰莫尔绘画奖 上海

2015.8 中英文化年--小羊肖恩“艺术.羊”跨界艺术大展

2015.1 《多棱体》新兴抽象的结构维度 北京798青研会

2015.1 《未行之径》青年新锐艺术家邀请展 北京富润德斯艺术空间

2015.1 《链接》当代艺术展 北京悦美术馆

李海滔

当代艺术家、“波普水墨艺术”创始人、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纽约ADC艺术指导俱乐部会员。专注于绘画、雕塑、装置、公共艺术等多元艺术实践,探索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生态与人文的关系。

艺术参展:2023浦江森林艺术季/2023 第31届法国卢浮宫国际当代艺博会 /2023 ART100+潮流艺术季 /2022 “缺口”个展上海 / 2019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2018 朵云轩“墨计”联展 /2018 “开合”个展 上海 /中日澳艺术家作品展 /上海青年艺术大展

蒋乃骏

1971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

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多次举办艺术个展。近几年来开始专注于乱码实验山水艺术的创作和探索。乱码艺术是指计算机乱码符号和中国汉字、山水以及网络流行文化的跨界融合,当代独特的东方艺术图示,古老的经典与新科技碰撞出的全新语言方式。曾获美国科勒140年艺术大赛一等奖,作品大多为德国、法国、日本及中国大陆、台湾等地的金融机构及个人收藏。

近年主要展览:

2023年 Art Central Hong Kong

2023年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2023年 新加坡冉起当代艺术博览会

2023年 上海冉起当代艺术博览会

2022年 上海抽象画会六周年邀请展

2022年 ART021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

2022年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分馆—海内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

2021年 ART021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

2021年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分馆—见自如面展2

2021年 上海M50 COSPACE—蒋乃骏乱码艺术展

2021年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六书之上展

2020年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分馆—见自如面展

2019年 上海云堡艺术大展

2018年 上海朵云轩联展

2017年 上海春美术馆—秋天的故事

2017年 在X上海艺术展

2016年 上海墨计艺术展

2015年 上海M50联合艺术空间

2015年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2013年 科勒140年艺术大赛一等奖

2013年 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

黄立荣

摄影师 诗人

200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摄影专业

2003-05自由撰稿人《东方文化周刊》、《时尚旅游》、《希望》…

2004中国建筑摄影研究会成员

2006开始研究摄影的普及化和相关课程的讲座

2013上海首届国家一级摄影师认证

2010上海第十届国际摄影节白玉兰奖

2010上海世博国际摄影展

2016上海交大海外学院客座讲师

2017《上海摄影》采风特约领队

2017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客座讲师

2018 上海浦东摄影家协会理事

2018上海浦东摄影家协会金海分会会长2020上海摄影家协会会员

2021 美国旧金山摄影联盟SFPA第三届艺术展

2020 东岸纪事摄影文献展

2019上海浦东文化节暨建国七十周年特邀展

化涂

书画艺术家 诗人

出生于青海大通,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从小生活在北方,成年后回到祖籍江苏南通。北方的风沙寒潮、黄土人情,滋养了他,使他的性格中有了坚毅耿直、纯粹豪爽、简单粗犷的特性。又受江南水乡特有的气候环境、人文气息的濡养,他的性格中更添了敏锐聪颖、机智灵巧、细致踏实。他的作品,大多粗中有细,细中有粗,粗细结合,不求形似,重在“因心造境”,抒写胸中逸气。追求简、雅、拙、淡、偶然、纵恣的意境,以抒情寄兴取代描摹物象,力求萧静简远,以致神似。

夏存

1985年生于上海。

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

现任职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油画系,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部分参展经历:

2012,图像:上海小幅油画作品展

2012,第三届“新星星艺术节”作品展

2013,生长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2013,M50截点画廊“存在的这一刻,消失的那一刻”画展

2013,“发现.重建”中国中青年艺术家优秀作品展

2014,建国65周年上海美术大展

2019,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2021,当代雕塑·油画青年推介展

2021,液态——2021上海当代艺术展 。

2022,发光·反光——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

艺术家访谈: 从传统说起,到当下的艺术生态和未来艺术的展望

(艺术家对谈以年龄顺序对答和展开论述)

1、朱泓彦:化涂先生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灵动自如的感受,在传统之中,却游离于规矩之外,脉络、呼吸、气韵和您的诗书画印自成一派,道、中医、书画一脉相承,中医判断一个人健康与否,就看这个人是僵硬还是柔软,是松的还是拉不开的,请问您怎么看待传统中国画被逐渐边缘化的现象?

化涂:人类绘画本质上都是世界性的,不存在东西之分,画理的深处只是观念上的差异,从而在创作的同时考虑更多的是绘画的内弦和外弦,内是对画理的理解,外是画技的表现。当今中国画这种特有表现形式也在不断的更新,也只有创新才能不被边缘化,在传统的基础上挖出光点是要一个过程的。

2、朱泓彦:从外型上看,怎么也想象不到,疾步如飞,高兴时还手舞足蹈蹦蹦跳跳的您,孙子都已经三年级了,从内在看,您依然还有少年的诗意和激情,我们中国文化里的东西,书法、绘画、篆刻、诗词歌赋等等,一旦深入就很难出来,您曾经是一位建筑师,怎为什么会一下子走进传统水墨绘画中?曾经的建筑设计工作对您的创作是否会有影响?

化涂:一个艺术家只知落笔作画,而不知其画非易事,不理解功夫在画外的意会,终将不及。因而一直在思考中寻求:天人合一。

大数据背景下,我们原有的思维模式被格式化了,必须借助另一种张力方可突破,简单的理解就是:一只眼脒起来,用另一只眼看世界,或许看得更远。《对镜如窗》的主题非常好,只恨吾匠手不力,镜的内涵在于透视内在心灵,是否真正能冲洗掉自身尘埃?是否真正感知到对艺术的觉醒?是否真正下苦力、有毅力去践行?

3、朱泓彦:您觉得传统文人画是否还会持续发酵?

化涂: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任何艺术发展到一个顶端,都需要有回调过程,文人画也如此。当今中国画业界,浮名虚图,莫视传统,脱离本族文化,求奇异、弃章法、丢笔墨,真可谓“百家争鸣、繁花似锦”。但随着时光的推移,未来中国画发展基础还应立足本族文化,融世界之精华,使其生命力更加旺盛。中国画要有高度,文人画的拓展是主脉,文人画在过去是一个高度,其未来还是一个高度,如何去理解?也许”诗书画印”的综合营养、以及中西兼融,吸收其精华,是文人画未来发展的内动力,以此“对镜”是我的浅解,窗外的世界更宽广。毕竟《文人画》是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未来如何?也相信将来更多的“洋人”也会使用东方的笔墨纸砚;也会跟着戏里唱曲;也会认识汉字。相信在将来的《文人画》中,有着更光亮的地方,更能体会到艺术的亲切温暖。

1、朱泓彦:蒋乃骏先生的作品如同一串串神秘的文字密码,暗藏玄机,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特殊部门来找过您?(开玩笑)

蒋乃骏:特殊部门还在深入研究中(哈哈)。我的文字创作分2类,其中一类是电脑乱码。电脑是西方现代科技的产物,输入英文时不会出错,而输入中文需要进行代码转换,就像将英文翻译成中文,这个过程一但出错,就会产生乱码,这像是种隐喻,暗示着现代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的内在差异、冲突,有时这是一个不可解的矛盾,而恰恰这种矛盾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创作切入点。在创作时,我将需要表现的文字,如唐诗宋词输入电脑,通过一些电脑技巧,就可获得相应的文字乱码。而这些乱码只有电脑会识别,特殊部门估计有点晕(哈哈)。

2朱泓彦:大家可能不知道,这次展览的海报,一共做了二十六版,最终还是蒋乃骏先生的设计最为突出,可能是他在将语言文字打散重组的繁复过程中,练就了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独门绝技,那么,您的作品最想要表达什么样的观念或者态度?千百年来,文字千变万化,在文化的裂变中不断产生新的意义,您在创造这些独一无二的文字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关于次序、排列、历史的微小尘埃和奇迹的诞生?可以满足一下我们的好奇心吗?

蒋乃骏:我的另一类文字创作是汉字变异,创作灵感来于网络流行语YYDS,用汉字拼音的声母字母和原文字做融合再设计,汉字属于古老的象形文字,而拼音字母是西方舶来品,这些创作是将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做了结合,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突破,中西结合一下。其实中国传统文字也一直在变化中,从甲骨文、青铜铭文、直至目前的简体字,变化的逻辑是一直在做结构减法,期间则诞生了传统书法的各种写法,希望我的创作可以提供一种新的绘画式的文字写法,或者叫新波普汉字。

3 朱泓彦:自从栗宪庭提出“念珠与笔触”这数十年来,很多大艺术家都在做着积繁成简,类似于自我修行的工作,但在普通人看来颇又些类似地毯纹理的效果,请问您想过有一天会改变这种创作方向?您认为这种积繁成简的方法会一直有效吗?

蒋乃骏:这类作品可称之为痕迹式创作,把重复的动作留下的痕迹做无限次的叠加,这些创作对艺术家来讲是有意义的,类似佛家的修行,但作为观众来讲,可能很难体会到和作者一样的心境,比如在庙里看到一个和尚在打坐,旁人只是看到他的动作,他的心境是旁人无法感受的,这让也联想起了庄子关于子非鱼的辩论,其实那是无解的。无论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重要的是传达给人的第一感受,其实方法本身不重要,如果放弃第一感受强调观念、方法,这就像吃一顿大餐时,边吃边分析里面的营养结构、分子结构、烹饪方法,太累了,好吃的不需要解释怎么做出来的。(哈哈)

1、朱泓彦:黄立荣先生可算是完成了很多少年人的梦想,仗剑走天涯,背着相机天南海北的云游、畅想、创作、感悟,您的作品时而诗意哀伤,时而大气磅礴,您在行侠仗义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体会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黄立荣:我是怀着敬畏和感恩的心去体会大自然的呈现,不管天气和环境怎样,我总是要让自己沉静下来,去感悟这一个画面,然后再去思考怎样的去表现出来它的美,也总有适合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来表达我的观念。

2朱泓彦:当快门“咔嚓”一声,切割出光阴的碎片,记录自然同时又强化自然,您是否会在后期制作处理上花很多的时间吗?您觉得在普及摄影的技术的教学中,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和帮助?

黄立荣:我个人不太喜欢过度的后期制作,因为我觉得大自然的美就在那里,无需过多的雕琢就已达到完美,如果真的不美的话,我只能说是和它的缘分未到而已。在我做摄影教学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回溯自己的心得体会一个过程,从中提炼得失,再次提升感悟自己的一个过程。

3、朱泓彦:您在云游的时候,在无数故事穿插重叠的地方,第一个念头是记录下来,是这种即时性和偶发性促成的惊喜比较多,还是反复设计构图和技术处理后的唯美更重要?

黄立荣:拍人文需要更多的即时性的想法,也需要更多的偶发性惊喜,如此方能各得圆满。拍景物则需要构思画面、明暗、轻重、情绪等等的表达很重要。所以其实拍摄无谓手段,达到目的即可,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1、朱泓彦:我注意到战兴隆先生最近的视频和朋友圈发的内 容多是天体宇宙、科学题材的东西,从尘埃到奇迹,还有多少路要走?请问您的创作方向是什么时候发生这样的转变?而且,您的绘画作品也展现了您对于传统和未来的思考,穿过这条漫长的时光隧道,您看到的是更远的,还是更真切的自己?

战兴隆:一直想象有朝一日,人类可以移民太空或某颗星球时,发射一批艺术家去某星球搞艺术驻留,谁会去?什么样的艺术家才有资格去?到那个时候所谓的艺术还是艺术吗?所谓的艺术品还是作品吗?

至今没听说过哪个艺术家去过太空,返回人间,而世界观突变,基因突变,对周围产生巨大改变的利好的事情发生,好像只有徐冰的新英文书法印在火箭的外壳发射上过太空,马斯克发上去一辆特斯拉汽车,艺术与否似乎无关紧要,而是行动本身。过多关注宏大的事物而回望自身周边难免会产生消极的虚无感,可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又是人自身的天然动能,富有魅力的一场冒险; 关于自我创作方向,回望,似乎也像一种命运,曾经画过微小的砂石,把它放大的画;如今画星空,更广阔的场景,由小及大,脉络还是一致的,对外界的不断认知是一个人的成长,有能力关注更广阔的事物,是一种幸运,也是一个挑战,关于天体物理领域的艺术创作是一条特别难走的路,需要具备很多的素养与环境、支撑、决心;艺术家不像科学家,所能言说的范畴是有限的,具备想象场景的能力并正好具备实现想象场景的艺术手段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从视觉出发,也仅能呈现一些感官的体验与经验,这本身揭示不了什么宇宙的奥秘或神迹,甚至规律都存疑,但是这背后的创作出发点和动机,皆是对已有天文知识的兴趣,思维随着星体在太空徜徉,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艺术家去表达情感、梦境、畅想;科学是严谨的、艺术创作的特质也可以在这种严谨学科上的基础上天真烂漫的再出发。

2、朱泓彦:在人工智能时代里,世界在具体而丰富的关联里共生,似乎艺术能做的事情已经微乎其微,请问您对于未来的艺术做何感想?

战兴隆:艺术的实用性现在慢慢的凸显,很多领域中艺术的应用更加具体化,实用且具体的应用的时候 ,又是艺术被重新定义的时刻,艺术家有时候也像一个资源的掠夺者,当然好的艺术家值得拥有更多的创作材料,从而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如今艺术品大量的输出,供大于求,真正富有精神能量的作品应该被广泛传播,如果未来的艺术能形成一定的机制的话,可以洗牌、分支成实用性的艺术和内在富有感染力的精神内核的艺术;而这种机制的建立值得商榷。

3、朱泓彦:AI将带来更开阔的空间,艺术的活性化运用,与科技、材料 相互渗透,相互规制限定,我看到您近期的作品也开始运用光、烟雾、声音、机械、气味,在无限大和无限小中间穿梭游走,您下一步的创作计划里,是否会加入或者减少一些元素?

战兴隆:颜料、画布是创作的材料,关于这个材料的概念甚至可以理解为更宽泛的定义、艺术家博伊斯的行为本身是材料、那么AI技术本身也是材料,人是有掌控欲的,艺术家同样在控制自己的创作发生,如果一切自然发生,而不参与其中,那么它不属于艺术的范畴,创作与不创作本身就是一个自然个体的人的辩证问题;创作本身是一种智力劳动与身体协作的过程,对于未来自己的创作,料想应该是材料接触的广度、感受和能把握多少材料的基础上,作自身认知世界观的输出,而元素的多一点少一点可能是某个瞬间主观的情绪筛选,至于创作能否把要说的事情说明白,就是自身能力的问题了。

1、朱泓彦:李海滔先生是位开拓型艺术家,他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对于现实的参与性,让他有着不一样的、更为切实的体会和独特的思考,可能比我们很多人都要想的深刻,我相信朴实无华、脚踏实地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请问在从事设计和艺术创作、诗歌写作之间,您总能很顺利的切换吗?

李海滔:在创作中,各种状态的切换我还是比较自由的,因为我从没有割裂的去看待设计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在我看来,他们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只是每一次创作的出发点或目标不同而已。设计创作中可能商业目标更明确,艺术创作则更多从自我出发的,是在提出问题、一种输出或表达。当然我也会把艺术植入到商业设计中,让商业设计变得更有趣、更有人情味,也尝试以微薄之力让品牌的价值更向善,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

2、朱泓彦:这次参展的两件竹编作品您想要传达一种什么样的观念?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创作过程吗?

李海滔:这两件作品都是用传统的手工竹编以更当代的语言来立体化雕塑呈现,在竹篾交错、经纬交织之间探索生命中的偶然性与多维变幻。竹篾是柔软而又具有弹性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编织生成后又具有很强的体量感与力量感。这正是我们每个平凡个体生命中既柔软又充满坚强与韧性的精神写照。其中《诸相非相》这个作品,人间有百相、人生是场剧,戏里戏外,亦真亦假。芸芸众生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生物的脸到戏剧的脸,面具背后是一张张被赋予想象和虚构的脸,一张面具也正是可以被解构和重构的意义世界。另一件作品《野渡》,主体是一个四不像的巨眼新物种,是我自己希望寄情于天地,与大地山河连接为一体。在喧嚣的都市呆久了,则渴望归隐于静谧山水之间。此刻,驾一叶扁舟,披一蓑烟雨,望五湖中归去也。

3、朱泓彦:您的两件作品其实蛮符合这次展览的主题,对镜还是自己的那张脸吗?自己还是那个自己吗?窗外,还是那片风景、那个世界吗?设计是问题的解决之道,艺术是浓缩的世界观。可以描述一下您最近的工作状态吗?

李海滔:最近的状态忙碌而又充实,后疫情时代,大家更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了,最近一年我也在坚持打八段锦。工作之余,把时间更多的留给了陪伴家人或艺术创作。

1、朱泓彦:这次展览中,唯一在体制内教学的夏存博士给我们带来七幅意味深长,但又画得无比轻松的油画作品,能够很幸运的排除各种干扰,安心做自己真正热爱的研究工作,是很多人梦寐以求、难以企及的事情,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最近的研究方向和创作路径吗?

夏存:前几年我的作品主要以某个符号化的形象为主题,希望通过一种象征化的符号在历史方面做出一些诠释,但是这几年我开始关注观看行为本身,我觉得绘画最终都会回到对观看行为的阐释上,比如这个吊灯,我想探讨的就是一种凝视的逻辑,我们如何通过凝视将绘画的意义构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色彩、造型、空间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也就是说,在这种凝视的过程中,绘画的形式和绘画的内容是不可分离的。就这样来说,我关注的东西比以往更加微观,更加具体,之后,我可能会对观看这个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计划,我认为观看不是一个视觉的行为,因为单纯的视觉可能会成为一种纯粹理性主义的东西,但我觉得观看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我们主体的延伸,他是一个身体行为,这里我比较同意梅洛·庞蒂的观点,它与我们的知觉和行为结构有关,这种身体不是对象化的身体,不是一个个器官的拼凑,而是一个前意识阶段的身体,在这个意义下,绘画才由再现转向了新的维度,而我的创作就是想把这个过程能够表达出来。

2.朱泓彦您会带着阶梯意识去看待艺术本体吗?

夏存:我不太了解什么是阶梯意识,是否是类似于心理学关于认知结构的一种逻辑顺序。如果是,我觉得艺术本体问题或许不适合这种阶梯意识。就像贡布里希说的,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能够高谈阔论各种现象,面对各种平面或立体的东西,把它们称为作品,是我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有艺术这么个东西。既然有这么个东西,就会有人去阐释它,有人说它是一堆物理的材料,有人说它是审美的意向,有人说它是一种内心状态、符号化的结构等等,这种阐释必然会出现低层次的,高层次的区别。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些阐释都预设了某一个目的,就像我们这次的主题,对镜如窗,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镜子是向内,窗户是向外,是西方最重要的观看方式,但到底是向内好还是向外好,有人觉得绘画终究要向内,关注自我、关注内心,但这种心灵的至上主义在笛卡尔时代就被关注过,终究被现代主义所抛弃,所以问题在于是否有内和外这么一种分界,说得更具体一点,是否有主体和客体这样一种预设。所以我喜欢这个题目的原因就在于:对镜如窗,镜子就是窗户,内就是外,外也是内,主体就是客体,客体也是主体,一切是含混的,不清晰的,关键的统一就在我们对世界的知觉,它是一个既非主观亦非客观的状态,是我们在世界中行走,自由的触摸、倾听、生存的过程,这样来说,艺术就不会有所谓的阶梯,因为要产生阶梯的前提是世界是静止的,而在知觉的世界中,它们是运动和生成的。

3 朱泓彦:您的绘画语言里有记忆、趣味和场域力量始终贯穿其中,您的本职工作是艺术教学,有人说每天聊艺术的人做不了艺术家,而您是如何平衡教学和创作之间的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困扰?

夏存:我们现在大学的教学正在面临一次重大的改革,以往美术的教学会比较偏向传统基础,这是学校的课程体系决定的,但这也成了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到底还要不要绘画基础的教学,但这个时代学生,他们有如此丰富的生活,如此多的选择,他们对于科技的掌握,他们的所见所闻并不比老师要少,传统的教学在这一代的学生这里是不适用的,所以现在大学的美术教育关键是在于如何让学生建立一个个性化的艺术思维方式。这样来说教学和我自己的创作倒是能相互融合,所以我经常会在教学中把一些艺术的问题摆出来,让学生去探讨,比如我比较关注观看的问题,我会让几个学生一起去寻找观看的案例,然后我们一起分析,尽量避免灌输,一起寻找它们的视觉特征,这里面老师和学生是可以共同成长的。所以总的来说教学不是负担,反而很多创作的想法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

——展览后记

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经济崛起,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的时代,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新媒体的技术发展正不断缩小着全世界之间的距离。现代人互相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之下,这次展览曾现了多元化的艺术状态,以觉醒、再塑、超越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当代艺术抽离了传统媒介的表达形式,在同各种媒介的融合中,寻求新的突破。无疑也给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当代艺术的不断变革与发展,突破艺术表现模式与新观念、新媒介,日新月异。更具生机与活力,表意更为明确化。艺术家们结合了多种媒介去实现突破与创新,让观众对于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了解, 并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读和反思自己的观念和思想。

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中,当代艺术充满了生命和活力。影响力和参与性也越来越深刻,研究如何促进当代艺术的变革与良性发展,都是我们需要思考与探究的问题。这场展览,带来了国内知名艺术家的绘画、摄影、装置与雕塑作品。以惊艳于世的色彩为媒介,跨越时空,美学对话,碰撞出和而不同的灵感之源。

策展人: 朱泓彦

“对镜如窗”:窗与镜的诗意对话

在艺术的世界里,窗与镜,一对奇妙的组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深度。“对镜如窗”展览以此为主题,邀您一同探索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感受透明与映射、虚实真假之间的微妙关系。

窗,是连接内外的屏障,它代表着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感知。它既阻挡了外界的喧嚣,又展示了内部的风景。窗的另一侧,总是充满着未知和神秘。

镜,则是鉴别虚实的导体。它反射出真实与虚幻,展示出世界的另一面。镜中映照的,有时是真实,有时是假象,但无论如何,它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另类世界。

策展人朱泓彦女士精心策划了这场展览,她将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为您呈现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世界。参展画家包括化涂、蒋乃骏、黄立荣、战兴隆、李海滔、夏存和朱泓彦,他们将以画笔与更多材料媒介诠释自己对窗与镜的理解和感悟,共同探讨了窗与镜背后的哲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化涂的画作充满着浓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总是给人一种灵动自如的感受,在传统之中,却游离于规矩之外。蒋乃骏的作品则展示了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思考,如同一串串神秘的文字密码,暗藏玄机。黄立荣的作品则将生活的琐碎与艺术的崇高完美结合,仗剑走天涯,背着相机天南海北的云游、畅想、创作、感悟,时而诗意哀伤,时而大气磅礴。战兴隆的作品则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生活的另一面,天体宇宙、科学题材的东西,从尘埃到奇迹,展现了对于传统和未来的思考,穿过这条漫长的时光隧道。李海滔的作品则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真实的幻觉,开拓型艺术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对于现实的参与性,有着不一样的更为切实的体会和独特的思考,朴实无华脚踏实地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夏存的作品则展现了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绘画语言里有记忆、趣味和场域力量始终贯穿其中。朱泓彦的作品则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多元化的艺术状态,以觉醒、再塑、超越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循环复始。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窗与镜的影子,看到了真实与虚假的交织,看到了透明与映射的奇妙。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新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都展示了艺术的无限可能。

走进展览现场,你会看到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它们或描绘窗外的风景,或表现镜中的倒影,亦或是将窗与镜的元素融合到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窗与镜的故事,让你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其中的内涵。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艺术世界,通过窗与镜的对话,感受真实与虚假的交织,体验透明与映射的魅力。在这里,我们期待你能找到自己的视角,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阿特麦文化创意产业园艺术总监: 吴放

2023.11.26

责任编辑:木子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在“\templets\demo\comments.htm”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插入第三方评论代码,如果不需要评论功能,删除comments.html里面的内容即可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Www.AdminBuy.Cn 华夏经典艺术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郑重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拒绝一切商业性质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QQ:94904289 举报邮箱:931016373@qq.com 津ICP备1800153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