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俱净 吾意自求——读周扬波的诗境山水
文/闫春玉
“须臾变态千万状,妙手点染水墨奇。”是赞叹中国山水画的奇绝。而青年艺术家周扬波的作品中,一丘一壑、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看似寻常,却处处彰显着他独特的精神气质,既有“铁马冰河大散关”的雄浑大气,又有“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委婉曲致,恰有青山蔚然、风烟俱净、吾意自求的挥洒境界。
徐悲鸿先生曾说:“临摹是绘画中最重要的手段”。谈起周扬波初学绘画之路,印象深刻的是在其20岁出头时候就花了数月时间去临摹一幅清末龚贤的《溪山无尽图》,在临习的过程中,进行反复比对、思考。深入构图、色调、明暗、笔触等基本绘画语言的学习和研究。他在此后临摹大量经典作品学习的岁月里感悟最深的是是学习大师作品的用笔技巧、设色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画技水平以及对绘画对象的掌握,进而提升自我的审美意趣 。
但倘若食古不化,对传统过于依赖,往往会使我们的作品过于守旧,可染先生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就是在告诫我们,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在研习传统的基础上,需要突破重重壁障,创作出更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
写生是绘画学习和创作必不可少的一环,尤其是山水画的创作,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一定会比在家闭门造车要好很多,不然画久了画面的位置经营就会很受局限。扬波很喜欢去到大自然中感受山川河流给到的寄养,远离城市的喧嚣,心情放松,创作起来自然也会畅怀惬意许多,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作品中的意境,怎么通过细节体现出来?比如所画的山石、瀑布和院落等,怎么更好地表达画面的气势与意境?写生则是让这份现实照进内心世界的写照——让这颗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于是造物像有了属于人的性灵。就像扬波的作品风格时刻体现他内心追求的宁静、闲适,能拥万物入胸怀而不占万物为缪用的境界。
周扬波的父亲周逢俊先生既是当代的著名画家也是一位诗人,他常常教导扬波在作品的表达上需要有诗歌的节律、建筑的线条、音乐的节奏、舞蹈的张力,尤其是诗境的营造。要将中国优秀的山水文化通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感创作出诗境般的山水作品。
当代山水画紧跟时代,形成了百花齐放、门派辈出、风格万千、欣欣向荣的多元化发展局面。创新是传统与时代、一元与多元的视阈融合。传统是我们的精神血脉,是中国画得以生长和生存的基础,也是中国画独特艺术风格的底气所在。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在传统中赋予新的时代意识、现代视角,引入各种更适应时代需求和感受方式的表现形式,包括西方的也包括民间的,敢于尝试新技术、新鲜事物,这就是“笔墨当随时代”。
文化发展的日益繁荣多元,艺术家身处于最伟大的时代,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创作的良机。一直以来,扬波都很珍惜这种千载难逢的机遇,珍惜能始终从事自己钟爱事业的机缘,时时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因此扬波始终觉得以精品力作传承中国文化,传播中国精神,引领文艺风尚是艺术家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自然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汇通,成为当代画坛的一种潮流。扬波执着勤学、求索、善悟,在未来道路上期许他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向精进迈进,让更多的人感受他诗境山水带来的魅力。
艺术家介绍
周扬波 1981年生于安徽合肥,现居北京,曾于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深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专项高研班助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青年画院画家,中国水墨画院画家,法国singulart线上签约画家,入选中国文联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松韵堂门下。
主要展览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获奖
《溪山秋色》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首届菜乡情名家邀请展 ;
《寒山转苍翠》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菜乡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乡村新气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同源——首届中国画作品展;
《秋山清韵》入选北京美协举办的美好家园全国书画展;
《秋山晨雾》入选第三届安徽美术大展;
《夏山隐暑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获优秀奖;
《银屏山秋韵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书画展 获优秀奖;
《丹青山河*艺海拾贝》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丹青山河*心系人民”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多次入编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选《周扬波山水精品》、《中国当代画史》、《水墨丹青志》美术家本级系列丛书、《中国画观察》等。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在“\templets\demo\comments.htm”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插入第三方评论代码,如果不需要评论功能,删除comments.html里面的内容即可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