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耕耘十余载 春华秋实满庭芳——记刘晓静及其《音乐鉴赏》
著作是学者思想、视野、学识的集中体现,“著作等身”是学者治学行为量的表征,“著作等心”是学者治学行为质的衡量。只有 “身”“心”合一、深入浅出的著作,才被更多人认可、接受、学习、研究甚至长久传播,学者的学术研究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近年在高校使用越来越多的《音乐鉴赏》,很好地反映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前瞻性的学科视野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一、高瞻远瞩 引领学科前沿
刘晓静是典型的学者型领导,早在2001年便获得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2004年被中央音乐学院流动站录用,成为中国首批音乐博士后研究人员。担任着山东艺术学院分管学术的副院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编审委员会主任等众多职务的刘晓静深知肩上责任重大,其中两大重任不可推卸,一是要做山东专业音乐教育的引领者;二是要做普及音乐文化的推动者。
刘晓静以其前瞻性的眼光,敏锐的学科意识,将在高校中通过艺术学科独有的美育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正确导向大学生的审美取向作为她的事业追求和学术使命。2008年,她主持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音乐鉴赏》《戏曲鉴赏》《戏剧鉴赏》《书法鉴赏》《艺术导论》《影视鉴赏》《DV制作》《美术鉴赏》《舞蹈鉴赏》九本教材的编著工作。这套教材关涉各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是由她带领的全部为博士、正教授的学术团队编著的,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优质的示范教材。
二、中西兼顾 夯实素质教育
由刘晓静主编的《音乐鉴赏》包括中西音乐历史沿革概貌,各个历史时期音乐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和时代性的曲目及每个作品的相关情况介绍,如作者简介、作品简介、谱例、音像视频等,分为中国和西方两大部分,共四篇:
“中国传统音乐篇”分为“开篇”“民歌与歌舞”“说唱音乐与戏曲音乐”“器乐作品”四个部分,展现了我国自八千年华夏文明到封建社会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精华,既包括自古形成的、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也包含近现代创作、改编的,具有本民族固有特征的音乐作品,体现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底蕴。
“中国新音乐篇”共有“声乐新作”“器乐新声”“说唱音乐与戏曲音乐新篇”“歌剧音乐与舞剧音乐”“中国流行音乐”五个篇章,书写了跨越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创作音乐的发展历程,千姿百态的民间音乐遗存,及中国流行音乐的诞生与发展,呈现出中国音乐家们锐意创新、不断开拓的优秀品质,亦表现了传统音乐强大的生命力,与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西方古典音乐篇”分为“巴洛克时期前的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四个章节,从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谈起,呈现了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羁绊,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宏伟壮观和对细节与人性的塑造,古典主义音乐的理性均衡、通俗易懂和“启蒙”精神,浪漫主义音乐的个性化表达与丰富的主观情感和精神世界。
“西方现代音乐篇”共有“20世纪音乐”“西方流行音乐”两个部分,通过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等现代音乐流派作品,展现了20世纪西方音乐全新的表达方式,以及工业化文明进程下催生的流行音乐,它们共同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艺术带来的巨大震撼,以及音乐对于表达个人追求与价值的重要作用。合理地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积极地去认识流行音乐,并通过对流行音乐的正确认识,以提高学生对善恶美丑的鉴赏能力以及是非对错的判断力。引导学生将音乐经典的欣赏放置到社会文化大语境下展开思考,提出问题,强化理解。
这部教材解决了一系列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呈现形式多样,理性学习与感性接受并重。解决了以往鉴赏类教材学习体验枯燥,不易消化的问题。
2、教材内容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发散性。解决了以往鉴赏类教材冗长繁琐,不易普及的问题。
3、教材理念革故鼎新,注重审美教育,服务艺术美育。解决了以往鉴赏类教材重知识传播,轻素质培育的问题。
三、春华秋实 结出硕果芳香
《音乐鉴赏》自2009年9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16年9月推出修订版,期间共印刷13次,印数总计 70000余册。一经全国发行,便成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之一,全国专业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院校争相订阅。据不完全统计,《音乐鉴赏》目前约有126 家院校在使用。在这部教材指导下开展的剧团、社团、讨论会等活动丰富多彩,引发了学生们爱乐向美的高尚情操,受益面非常广泛。
各使用单位、在校研究生、任课教师、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部教材一致认可。其中,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君宇讲到“到了硕士阶段,容易知识体系单一化,太浅显的普及教材又不适合,《音乐鉴赏》这本教材还有练习题、思考题、推荐书目等,不但可以巩固知识面、还可以扩充知识结构,必须点赞!”;山东交通学院青年教师董亚军认为《音乐鉴赏》让她系统全面地了解了经典的中西音乐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经典平时很难集中地涉猎,通过这部教材的音像视频让她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特点有了很形象、很感性的认知;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曲煜副教授说:“据我了解,这套丛书是刘晓静院长在长达3年的准备后,统筹主持的一次大型的编撰工作,当时的要求是‘事出有据、文出有考’,不但具有鉴赏功能,还要具有引用价值”;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窦青教授评价这本书是“纵向体现了学术性,横向体现了普及性,体例体现了综合性,行文体现了审美性,特别适合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使用”。
《音乐鉴赏》在得到同行业专家与学生群体认可的同时。于2013年从640余项参评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得“山东省第二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体现了本教材的应用与普及的显著成效。
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且长久的系统性工程,如何更好地把握经典文化,紧跟时代潮流,使得艺术美育良性发展,是刘晓静不断思考的课题。2017年,“发展素质教育”被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素质教育完成了从政府倡导行为到国家战略、国家大政方针的蜕变。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自身艺术价值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势必会肩负起更重要的任务。
《音乐鉴赏》已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阵地,它将在未来的改进中继续加强理论构建,突出基本理论的历史继承性,从当代音乐艺术演进的发现和反思中把握历史与当下的联系。同时充分接纳当下审美方式的剧变,特别是关注与适应网络时代媒介化审美的冲击,进行“书网融合”式发展,从而凸显音乐美育应有的当代指向与价值判断。
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教授、博导 郑锦扬
2021.10.11
刘晓静,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编审委员会主任,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音乐与舞蹈类),山东省学科评议组副召集人。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在“\templets\demo\comments.htm”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插入第三方评论代码,如果不需要评论功能,删除comments.html里面的内容即可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