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媒体 >

画家孙兆君的绘画艺术与陶瓷渊源

来源:华夏经典艺术网 编辑:木子 时间:2024-06-18
导读: 孙兆君出生于山东淄博,淄博作为享誉世界的“齐文化”与“蒲文化”的发源地,向来就是诞生奇迹和名人雅士倍出的地方,他是从幼年就沐浴着厚重的传统文明,汲取着先贤们的精神遗留,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出发、行走,并迅速崛起的优秀国画艺术家。

孙兆君出生于山东淄博,淄博作为享誉世界的“齐文化”与“蒲文化”的发源地,向来就是诞生奇迹和名人雅士倍出的地方,他是从幼年就沐浴着厚重的传统文明,汲取着先贤们的精神遗留,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出发、行走,并迅速崛起的优秀国画艺术家。

1968年孙兆君在山东博山陶瓷厂老艺术家参加博山陶瓷文化交流会议 孙兆君负责接待工作

博山陶瓷厂孙兆君跟随师父参与人民大会堂特供陶瓷绘制

绘画与绘瓷创作过程中笔墨情感的表达与创作理念是相同的,由于创作材质的不同,画面效果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也正体现出了陶瓷绘画区别于国画本身的艺术特点。但两者都是中国画在纸本、绢本或瓷器上的表现,在用笔、用墨的道理上是一样的。首先在用笔上两者是近乎相同的。这就要求画面的线条要以书法般的用笔才能富有张力,充满刚柔并济的力度之美。比如在瓷面上或纸面上创作时,要用充满力道的老辣线条,需注意行笔的阴阳顿挫,有张有弛,体现出转折处的圆润、苍劲,及运笔的中锋、侧锋等走势等,这一点在浅绛彩瓷与中国画中的体现是相同的在浅绛彩瓷作品中林木的勾勒与山势的皴擦与国画一样,都有着“力透纸背”的效果。

表现在用墨方面浅绛彩瓷与国画作品也是殊途同归的,浅绛彩瓷在用墨的特点上几乎是承袭中国画的用墨方式,不同的是浅绛彩瓷中的"墨" 是瓷绘颜料的黑料,但对于把握画面中用墨层次效果的变化都是相同的。在中国画里常用“墨分五色”来概括写意水墨画,即所谓的: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浅绛彩瓷也与中国画一样,在勾勒、皴画、渲染画面时也同样利用不同深浅层次的黑料进行充满变化的勾勒、皴擦、点染使作品在层次上变得韵味十足。同时浅绛彩瓷与国画一样注重黑白、浓淡、干湿三种画面效果的营造,使作品看起来在变化中蕴含着高度统一。在画面笔墨效果的营造上两者是相同的,都是把用笔、用墨的标准看做了决定作品成败、高下的关键因素。

在用色方面,浅绛彩瓷设色很薄,敷彩的色层体现出了一种薄薄的透明感,色彩通透而淡雅,中国画的写意文人画风中设色效果也是区别于工笔重彩的设色方式,都是以浅绛般的淡赭色为主,辅助以小青绿进行皴染或晕染。作品整体色感清新而淡雅,通透而轻盈。浅绛彩瓷达到了国画浅绛设色写意画法所主张的清淡,在用色皴画时也常用青绿、赭石两色互相皴擦,有的作品中先以赭石皴擦后再淡淡染一层浅绿。其效果与国画纸面上的染法取得了异曲同工之妙。

在绘画技法上浅绛彩瓷与中国画是互通的,其本质本来就是中国画在两种不同媒介上(纸绢和瓷器)运用不同材质颜料的绘画表现形式,但浅绛彩瓷画与国画两种艺术形式又是不能互相代替的。

中国画的主要特征就是“以书入画” (特别是写意文人画),在浅绛彩瓷中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征。黄宾虹曾总结中国画的用笔特征为五种方式:平(如锥画沙)、圆(如折钗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坠石)、变(要求用笔要综合前几种方式,且充 满灵活的变化)。

调和后的浅绛彩料呈现在釉面上无论是油润感还是透明感都非常强烈,同样是枯笔或焦墨,以浅绛彩料呈现在瓷上和以墨汁、国画颜料呈现在宣纸上有着截然的不同,枯笔呈现在浅绛彩上不仅可以看出枯笔的效果但仍会显得十分润泽,而宣纸上的墨迹则感觉十分干燥,焦墨也是同样的道理。连续”式的辅助纹样。采取与纸绢本中国画式的布局经营与构图法则进行画面的设计与安排。并结合诗书画印完整地呈现在陶瓷上。这也正是区分“工艺”与“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浅绛彩瓷艺术与"旧派艺术"的传统粉彩、青花、古彩等相比,在创作思想上也具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粉彩、古彩、青花在作品的绘制上仅仅是为了装饰器型或画面而进行制作,是为了满足装饰的需要而绘制画面。很少包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画面感的作品也只是依照图样进行制作。而浅绛彩瓷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则是把自身的情感、哲思、对山水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悟、对文人画精神的传承倾注、寄托在瓷面上的,这与作纸绢画的文人画家一样。不同的只是在瓷面上进行着文人画的创作。孙兆君从宣纸绘画到瓷器绘制再到宣纸绘画,他用一生的时间与艺术共舞。

责任编辑:木子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在“\templets\demo\comments.htm”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插入第三方评论代码,如果不需要评论功能,删除comments.html里面的内容即可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Www.AdminBuy.Cn 华夏经典艺术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郑重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拒绝一切商业性质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QQ:94904289 举报邮箱:931016373@qq.com 津ICP备1800153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