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媒体 >

刘晓庆个人书法展,别着急一看“流量”就开喷

来源:华夏经典艺术网 编辑:木子 时间:2021-12-18
导读: 早两日,与友人一道去北京琉璃厂办事,返回途中路过大名鼎鼎的一得阁,突然想到之前票圈刷屏的展讯中,就有刘晓庆个人书法展在一得阁举办的消息。于是来了兴致所谓相请不如偶遇,既然是一个面向公众的免费展览,那就索性去看看吧。 因为当天是工作日,展厅的

早两日,与友人一道去北京琉璃厂办事,返回途中路过大名鼎鼎的“一得阁”,突然想到之前“票圈”刷屏的展讯中,就有刘晓庆个人书法展在“一得阁”举办的消息。于是来了兴致——所谓相请不如偶遇,既然是一个面向公众的免费展览,那就索性去看看吧。

因为当天是工作日,展厅的观众不是特别多,而且一得阁美术馆本身典雅、明亮的场馆环境也非常便于人沉下心来,细细观展。趁着空闲与现场工作人员攀谈,得知此次展出的刘晓庆书法作品有百余件,一得阁之所以举办这一展览,也是想借助其著名表演艺术家的影响来推广美育,鼓励大家学习书法。

由于是临时起意,我们大致在展厅逛了一圈,未作过多停留。但即便如此,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展览有两点留给笔者的印象特别深:一是能看出刘晓庆确实喜爱书法,练字也很勤奋;二是她的书写风格比较踏实、认真,并不存在什么哗宠取宠的成分。

身为一个“文博迷”,加上工作的原因,其实看艺术类展览于笔者而言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本以为此次的观展经历也不过是忙碌间隙中一道偶遇的“风景线”——看多了历代书画名家作品,换换视角,了解更多新鲜的当代风尚也不错。不成想那天从展厅出来,友人一句无意中的感叹,倒是让我嗅到了些许“八卦”的味道。

他说:愿意练练字不挺好的嘛,也不知道网上有些人喷那么起劲图个啥?就因为人家有“流量”么。

嗯?笔者承认自己是有些“吃瓜”的本事在身上的。受好奇心驱使,晚来又无事,便点开友人转发过来的相关链接刷起了评论——嚯,还挺热闹。读着读着,老实说心情就像是那个“表情包”:给爷整乐了。遂觉得或许可以写点儿什么,这不光是作为受众之一的观后感,也是想表达一种关心与关注文化传承的态度。

先声明,笔者既不是刘晓庆的粉丝,也没收到过“一得阁”赠送的墨汁,更谈不上与书法圈有任何利害往来。事实上,在就事论事的时候,我是谁?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对争议,你是站在什么样的出发点来看问题?又是否会尽量秉承公正客观的态度,保持理性的独立思考?

言归正传。粗略整理了一下有关此次展览的言论,笔者发现当中那些翻来覆去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刘晓庆写得不专业,就这还能办展?既然她写得不专业,“老字号”一得阁竟然还给她办展?说白了就是:一个真敢写,一个真敢办。

好吧,“吃瓜”必备的技能就是“扒”,且要有理有据。要看清就里,首先我们不妨回顾下“展览”一词的本意。

根据字典解释,展览即展示实物、图片以供观览、欣赏。自1909年,江苏教育总会在沪召开全省学堂成绩展览会,成为了近代中国首个“展览会”后,展览就成了单位、机构或个人对外展示自己某一阶段时间内取得的成果、并通过某种场地与观众分享的形式。显然,这个词原意强调更多的是一个过程方式,其词性中立而客观。

以艺术展览为例,仅笔者亲身体会过的,有学术研讨类展览,偏向相对小众的专业人群;有公众普及类展览,老少皆宜;有个人或者某一群体的成果展,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还有那种类似沙龙的展览,更具小范围、私密性……诸如此类,丰富多元。值得一说的是,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事业的大力提倡,行业发展日益繁荣活跃,我们如今在公共场合所看到的展览,无论公私所办,大多是倾向雅俗共赏、欢迎更多大众“走进来”的。

可见,出发点与确定受众是办展的两大要素,不但决定了其呈现风格的侧重,也会对最终效果如何产生影响。那么回到我们今天话题的主角——刘晓庆与一得阁身上,为什么要办这样的展览?笔者在一得阁官微相关推文中看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里的一段话,或许正是一种诠释——

“作为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影视艺术家,能够在一得阁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这说明无论在哪个界别,我们所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有一种坚守和热爱……今天的展览是要通过她的行为,来鼓励和推动所有对中国文化有想往、有追求的人,能够拿起手中的笔,进一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载体:中国书法。”

推文中还提到,刘晓庆表示,自己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注意到,“每一个中国字都代表了非常深厚的内涵。我为我们中华文化感到骄傲,希望用我的影响力,(将其)介绍、推广出去,弘扬下来。

很明显,这既不是一场学术展,也并非要给公众习字做模板示范;它更多是想借助名人的社会影响力,来唤醒沉睡在公众血脉基因中的文化记忆。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达的眼下,这样的初衷其实是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不消说,你我都是“低头族”中的一员。诚然,互联网给生活带来了太多的便利,但另一方面,扪心自问,不要说提笔写字,就连翻翻纸质书,是不是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都已经成为了一件“稀罕事”?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有了语言文字,才可能会有思想的交流,这是一种从“黑白”到“彩色”的质变。作为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汉字,更是因为字、形、义的博大精深,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试想,在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全面普及的今天,身为中国人,却因为习惯享受互联网的便捷而“提笔忘字”,有过如此体会的我们,心中又可曾涌现过一丝惭愧和歉意?

毫无疑问,高科技改变生活,但不可以成为人类的主宰。所以无论是文化薪火的相传,还是越来越受现代人推崇的“慢生活”,这当中纸墨笔砚,至今都有着它们融入生活的鲜活价值,绝不应该只是存在于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名词解释。

当然,要表达对文字、对文化的尊重,选择的方式有很多种,并非一定要成为书法家才可以。对于更广泛的大众人群而言,兴趣总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意识到了其中的重要性,愿意借助走进某一个艺术门类去产生更多的了解;甚至是通过学习,逐渐向专业靠拢,那就已经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身体力行了。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此次刘晓庆个人书法展的举行,网络争议与现实情况的出入实际上很简单,比如笔者把它们假设成以下这段对话:

展览:练习书法不是书法家的专利,每一个感兴趣的人都可以。

争议:你不专业!

展览:海内外有很多喜欢我的影视作品的粉丝,希望你们也能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争议:你不专业!

展览:中国文化传承几千年,内涵太丰富了!不管你来自哪一个领域,都应该去好好倾听其中的故事,并且力所能及地为它做些事。

争议:你不专业!

……

你看,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好嘛,这天儿明显没法聊。

不过笔者认为,不管是刘晓庆还是一得阁,这场展览引发的争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未必完全是负面,至少证明了两者在各自业界的名气与地位。在这个公众号短视频满天飞、人人都能当博主的自媒体时代,有流量才会有热度可蹭,不难理解。

至于像笔者这样的普通观众,倒是可以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好好思考——

“比你成功的人都在努力习字,你又有什么理由不提笔呢?”

我想,这才是喜爱传统文化的“吃瓜群众”应有的反应和态度啊。

责任编辑:木子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在“\templets\demo\comments.htm”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插入第三方评论代码,如果不需要评论功能,删除comments.html里面的内容即可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Www.AdminBuy.Cn 华夏经典艺术网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拒绝一切商业性质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QQ:94904289 津ICP备1800153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