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国内 >

马 刚,从“紫荆”“脊梁”到“百年辉煌”

来源:华夏经典艺术网 编辑:haidong 时间:2021-06-28
导读: 马 刚,从紫荆脊梁到百年辉煌 文/郑州日报:左丽慧 由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郑州日报报业集团等联合主办的《百年辉煌》马刚画笔下的100位卓越共产党人肖像艺术全国首展近日在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圆满落下帷幕,不少团体

  马 刚,从“紫荆”“脊梁”到“百年辉煌”

  文/郑州日报:左丽慧

  由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郑州日报报业集团等联合主办的“《百年辉煌》——马刚画笔下的100位卓越共产党人肖像艺术全国首展”近日在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圆满落下帷幕,不少团体和个人前去参观,留下了观后感言:“看展览学党史”、“如此传神很受感动……”、“艺术家时代楷模……”等等话语,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和好评。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古往今来有成就的艺术家共同特点。在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马刚紧扣党史百年主线,历时两年创作了100幅卓越共产党人艺术肖像,是恰逢时机的致敬之作,其意义非凡。为何举办此次展览、马刚近年来的创作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三大战“艺”交答卷

  2014年之前,马刚的个展大多在欧洲和美国展出,2015年后,才开始陆续在国内“露脸”。

  从2015到2021六年间,三场大展巡回于香港、北京、河南,近200幅肖像艺术创作,向观众汇报,是艺术家马刚向社会交出的“答卷”。在他画笔下那些倾注着大量心血与独特理解的人物,从20位香港风云人物,到推动国家发展的70位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再到百年百名卓越共产党人——马刚创作对象领域的不断扩大,不仅意味着他主动承担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用作品与大众交流深度的自我追求,也意味着他对时代、对国家认知的扩展和提升。

  2017年8月,为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创作的“紫荆绽放——马刚画笔下的香港风云人物展”在河南省艺术中心举行。当董建华、饶宗颐、霍英东、邵逸夫、李嘉诚等这些影响了香港一个时代,亲历了香港回归二十年繁荣发展的弄潮者以油画人物的形象出现在河南观众的眼前,大家被这些栩栩如生、散发着个人气质和独特思想光华的人物肖像震惊了。一个“小”展览引发的大关注,使策展人动了把这个展览引入香港的念头。

 

  2017年12月,香港海外华文新媒体合作组织主办的“紫荆绽放‘庆回归·迎新年’马刚画笔下的香港风云人物油画作品展”在香港顺利举行,同样大受欢迎、好评如潮。一个河南艺术家,就这样凭借着敏锐的艺术思考和实践,把中原文化的艺术之风,吹到了香江、刮到了维多利亚港。

  观众对时代风云人物、社会高知精英的关注,为马刚带来了人物肖像创作的灵感,促使他决定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创意的“致敬:中国脊梁"杰出科学家肖像艺术展。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科学家,尤其是‘两弹一星’的元勋、各领域研究专家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深入研究过这些科学家事迹的马刚深受感动,把他们称为中国的“脊梁”,“为了让大家铭记这些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我想画70位杰出科学家做一次展览。”

  于是,香港画展结束后,马刚就开始着手准备创作“70年70人”。几乎两年时间里,马刚的日日夜夜都和中国科学家们交织在一起。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氢弹之父邓稼先、中国探月总设计师孙家栋、中国卫星专家王希季、物理学家钱三强等等,他们的事迹、气质形象、外貌特征都在马刚的脑海盘旋,直至了然于胸。

  2019年8月3日,“脊梁——马刚画笔下的杰出科学家肖像艺术展”在北京新闻大厦东方美亚艺术空间展出,吸引了社会各界观众纷至沓来,展览广受好评、先后被百余家媒体报道。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展期还从原定的一个月延期至国庆大典之后。

  更令马刚“意想不到”的是,在新闻大厦的展览还未结束,就收到了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的邀请,他也由此成为河南首位在人民日报社办个展的画家。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院长刘君慧在展览开幕式上坦言,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众多展览中,马刚是唯一一个为70名科学家画像的画家,也是第一位走进人民日报社举办个人展览的河南画家。神州书画院作为代表人民日报社的艺术机构,肩负的使命就是继承、保护、传承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用艺术和美为社会无私的奉献者谱写赞歌,而“马刚用画笔记录这些科学家,就是记录幸福、记录伟大的时代。”

  “70年70人”的展览盛况与艺术影响还在持续,马刚又准备起了“百年百名卓越共产党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我想系统地把这些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画出来,让国人铭记他们的事迹与精神,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马刚说,“百年卓越共产党人”包括领袖风范、革命先驱、开国将帅、科技巨擘、时代楷模五个篇章的重要人物。

  而在有计划地集中精力拿出三场大展之外,随时发生的社会事件也激发着马刚的创作灵感。尤其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为抗击疫情奔忙的各行业人物故事,深深打动了马刚的心。“因为感动,让我行动。”他拿起画笔,废寝忘食为钟南山、陈薇等抗疫英雄及不知道姓名的医护人员创作肖像。马刚说,他想用自己的画笔为那些公而忘私的人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同时也带动更多人行动起来,共同为抗击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0年10月,马刚的“抗疫英雄人物”专题展还在中央党校展出,他创作的钟南山、陈薇、张伯礼、李兰娟等一批抗疫英雄肖像,受到了领导和业内专家的好评,被人民日报等全国百家媒体宣传报道。发扬抗疫精神,讴歌时代楷模——这是马刚作为一个艺术家在时代浪潮里担当的使命,而马刚倾注心血与思考的作品,则生动诠释了这份艺术家的“担当”。

  艺无止境画其“魂”

  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这样评价马刚的人物肖像画“具有超强的写实风格、绘画语言具象中有表现、表现中有写实,他把人物的神韵画得恰到好处”——“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的女儿黄道群在展览现场观看着马刚笔下的父亲肖像时的反应证明了这一点:67岁的黄道群泪光闪烁,平复心情之后才告诉现场媒体“马刚把父亲画‘活’了,看着父亲的眼睛,感觉可以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达到这样的“效果”,只因为马刚艺术创作的追求:画其“魂”。

  确定创作对象、查阅相关传记资料、观看影像记录……6年来,马刚日复一日在文字资料里、在影像记录间,无数次观察、想象着自己创作对象的样貌神态,无数次在心底和他们切切交谈甚至争论——以何种笔法、何种样貌神态将他们呈现到当代万千观众面前?

  最终,那些赫赫有名的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叱咤风云首开先河的不同领域科学家,那些抛洒热血心怀家国的革命先烈,在马刚的笔下被线条与色彩,还原成一个个血肉之躯、一位位携带独特灵魂和思想的“真人”。

  很难忘,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专家林俊德,带着呼吸机出现在画面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任弼时,侧脸目视前方,似在竭力思索着什么;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及创始人之一向警予,双目囧囧有神直面观众,似乎要看到对方的心里去……经过痛苦的“自我较量”,马刚一一为他笔下的人物寻找到最为合适的面貌和表达方式。

  素描、粉彩、油画等多种材料综合运用,创作成为一次次实验和对不同纸张、材料的探索,但马刚再次取得了成功:丰富的表达方式、绝不雷同地展现出人物独一无二的精神风貌。小处真实、大处写意,生动、艺术、传神,令人过目难忘、耳目一新。

  “每个创作对象的人物事迹都很多,但画面在呈现方式上,只能定格在某一刻。无论是临终前病床上坚持工作的场景,还是意气风发憧憬未来,又或是追寻思索,是我觉得那都是最能体现出人物精神的画面。”提起笔下的人物,马刚总是有些情绪激动,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就已经被他们的精神和事迹深深打动:“我想通过我的画笔向这些‘中国脊梁’、向卓越的共产党人致敬,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铭记他们的事迹,我必须最精准地画出来他们的精神和灵魂,否则,还不如去看照片!”

  然而无一例外地是,现场看过马刚作品的观众都认为,他笔下的人物艺术肖像,“很像”,但又不仅仅是“像”。

  有什么东西被聚焦凝练到纸上,放大、定格,渲染、突出,集中了观众对这个人物的想象和认知,“传神”是观众普遍的评价,那就是因为“魂”在其中。

  心底有“责”天地宽

  不能否认,社会各界如潮水般涌来的肯定和赞誉,是马刚坚持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那一双双兴奋、激动、期待的眼睛——那是观众看过作品、看懂作品、期待优秀作品的眼睛。

  “我们的社会,任何时候都需要正能量的鼓舞和引导。人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对精神滋养、净化、提升的需要也更加强烈。”马刚说,他笔下的时代楷模人物,无论是推动社会、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科学家,还是对国家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共产党人,无论是造福一方的专业栋梁,还是坚守岗位用平凡创造伟大的普通工作者,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敢于担当、有所作为,这正是每一个人终生都需要思考和追求的目标。

  再看当下社会,多少人一边抱怨着机遇不佳一边得过且过,一边沉迷物欲一边渴望内心强大?他们苦苦寻觅精神“导师”、人生方向而不得,抑或在前进路上孤独彷徨,马刚笔下那一个个充满着拼搏、探索、不屈精神的时代人物,不正是他们需要的朋友、灯塔!或许,这才是马刚的人物肖像影响如此广泛、深远的意义所在。

  坦白说,如果马刚不花六七年的时间“沉浸式”体验创作对象的生活,“沉迷式”投入和他并无直接关系社会公众人物肖像创作,他在其他方面的物质收获或许能比现在高上一大截,他的腰椎间盘也不会那么“突出”,但马刚的内心也就不能如现在一般踏实、安定。

  回首当初那个从郑州荥阳走出的青年画家,他去过世界很多城市看画展,也由自己的画去世界很多城市展出过。如今,他带着数十年的积累、思考、探索与创作,又一次以画展的方式主动担起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再一次掏心掏肺地向公众拿出了可能会对他们有所启发、有所触动的心血之作。

  凭着这份担当和执着,马刚还将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haidong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在“\templets\demo\comments.htm”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插入第三方评论代码,如果不需要评论功能,删除comments.html里面的内容即可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Www.AdminBuy.Cn 华夏经典艺术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郑重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拒绝一切商业性质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QQ:94904289 津ICP备1800153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