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飞:造像——佛陀幻影中的审美折射
造像——佛陀幻影中的审美折射
文/孟云飞
公元265年,西晋政权建立,结束了长达80年的三国纷争,形成天下一统的大格局。但好景不长,西晋政权奢侈成风,统治黑暗,直接导致八王之乱。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又有五胡乱华的战事不断。终于在匈奴的强劲攻势下,于公元313年,洛阳倾覆,公元316年,长安陷落,西晋政权宣告结束。中原地区被匈奴所统治,战乱频仍。公元493年,一直静观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带领20万大军南下,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并崇礼佛教,推崇汉文化,皇室贵族统一改为汉姓,穿汉服,与汉人通婚,任用汉族官吏,开启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篇章。
古阳洞
此时,孝文帝开始在洛阳龙门,为祖母冯太后营建功德窟古阳洞。紧接着,支持孝文帝改革和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僧侣也于该洞发愿造像。所以,古阳洞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多达1000余个,碑刻题记800多品,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最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存于古阳洞中。
这一时期,北朝书法并没有追随王羲之书法的流行趋势,而是继承汉隶古法,逐步向楷书演变。其结字朴茂厚重,又有峻宕妍美之态。阮元在《南帖北碑论》中说:“北朝望族质朴,不尚风流,拘守旧法,罕有通变,惟时造时离乱,体格猥拙,然其笔法劲正遒秀,往往画石出锋,犹如汉隶。”②这一点在龙门造像刻石中表现尤为明显。
始平公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此题记文字与栏格线采用阳刻凸起,更显雕凿者深厚的功力。书法锋锐果敢,整峻大方,具龙震虎威之势,富有阳刚之美。笔画宽博平厚,雄重遒密中透着端庄流逸之美。此书体透着一种英风烈气、刚正雄浑的大气象。此是始平公女儿为答谢皇恩、为国造像的题记,并祈愿亡父“神飞三界,智周十地……父母眷属,凤翥道场,鸾腾兜率,若悟洛人间,三槐独秀、九棘云敷,五有群生,咸同斯愿。”神采激扬的祈文让人感受到佛前许愿、众生同福的平等之心。
孙秋生造像记
《孙秋生造像记》全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碑文是地方官员拥护新政、祝福北魏王朝“国祚永隆,三宝弥显……兰条鼓馥于昌年,金晖诞照于圣岁”的美好祈愿。此碑被康有为称为“沈著劲重”一体。体式虽与始平公相似,但凌厉有加,沉着痛快中透着朴厚古拙之感。其书法气象方整遒劲,峭拔劲挺,力量外拓,犀利刚劲,尽显笔势之宕逸,实乃为治靡弱书风之良药。
杨大眼造像记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是北魏名将杨大眼在凯旋途中,路经石窟,览先皇之明踨踪睹盛圣之丽迹,瞩目彻霄、泫然流感,遂为孝文皇帝造像一尊并题记。其书法被康有为列为峻健、丰伟之宗。杨大眼其人,眼大如车轮,少有胆气,跳走如飞,奉命南伐,连拔五城,追奔至汉水。其威猛如此,乃感此书有扬武之态,用笔方峻,提按顿挫明显,笔势雄奇,结体庄重稳健,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也。
牛橛造像记
此外,还有《牛橛造像记》的凌厉果断、爽朗峻拔之风,《魏灵藏造像记》的虎奔龙吟、雄踞盘关之威仪、怀隐瑰玉之神采,《司马解伯达造像记》的方圆兼用、寓圆柔之笔以破板滞的圆曲之美,《慈香造像记》的峻柔涵容、曲润方刚之态。正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曰:“龙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③
《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④可以说,从古阳洞起,在大禹开凿的两山对峙的石壁上,修佛造像之风盛行,从皇族到民间百姓,都希望在这块石壁上为心中的佛陀菩萨造像,为逝去的亡灵祈福。
古阳洞
在那个兵荒马乱、疾疫流行的年代,人们无法排遣内心的恐惧,只有寄托在来世,许愿佛祖保佑往生极乐世界。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龙门石窟叮叮当当的斧凿声逐渐掩盖了金戈铁马的厮杀声,诵经礼佛的梵呗之音逐渐取代了民怨沸腾。这里很快成为人们心灵的一方净土,不管你是恶人还是善人,都能在黑魆魆的石洞中,面对自己塑造的佛陀忏悔、发愿、祈福。到了盛唐时期,更是迎来了一个全民造像的高峰,此余绪一直延伸到明清时期,形成了超大规模的佛陀雕像群,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碑刻题记2860余品。可以说,龙门题记作为一种书法形式的存在,更像是在佛陀幻影中的审美趋同。这种理念几乎摒弃了任何笔墨技巧的表达,旨在与佛陀对话表露而出的——横平竖直的真、无意为书的拙、止于至善的美。
(节选自《魏碑审美之旅》,原载《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第1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在“\templets\demo\comments.htm”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插入第三方评论代码,如果不需要评论功能,删除comments.html里面的内容即可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