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与叙事——孔庆坚研究生工作室作品展
塑形与叙事——孔庆坚研究生工作室作品展
展览时间
2022年4月29日—5月4日
学术主持
刘宪标
策展人
张斌、王倩
参展作者
孔庆坚、张斌、王倩、伍全波、路焯然
主办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展览地点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馆通道展厅
开幕时间
2022年4月29日 上午十点
媒体支持
雅昌艺术网、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旗帜艺术、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前言
“塑”——塑造,“形”——指物体的生成存在形态特征,“形”也常常指喻精神、情感形态,其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统一体,这一特征在雕塑艺术中尤为突出。
本次“塑形与叙事” ——师生联袂雕塑作品展,共展出30余件作品。每件作品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故事,有故事就有温度、态度和立场。以形抒情、借物言志表意。每位作者基于个人的视角对现实景况的审视、思考和判断,从内心出发寻求相应的材料媒介及塑造形式。其中有的追求视觉相似度的具象真实,有的希望把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融入其中的抽象或意象的表达,有的则是倾向趣味气氛渲染空间的营造。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境遇使他们关于人生和艺术的思考与理解深深浅浅、形态各异,也包涵了对现状的批评,学理的思考与探究,也不乏有对伤痛、忧伤与欢乐的定格。
“塑形与叙事”也即以雕塑艺术作为一种叙事或言说的方式,又从这种物化的呈现中可见探索的痕迹,也是心灵的痕迹——真挚、清晰地传递作者的情怀与社会责任。
——孔庆坚
参展艺术家:
孔庆坚
广西合浦人
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广西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创作理念:雕塑作为一种言说的方式,这种言说方式是物态化的内涵与观念。每个艺术家所选择的材料是基于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一切为如何准确、有效的表达作者的内心体验去选择和并置。其形式常常决定于作者对事物的观察角度和思考的方法。
《四棵相同死因的树》 樟木 400×200×70cm
《山里山外》 110×130×110cm
《鸟人》 30×30×85cm
张斌
1985年生于广西横县
2011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教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讲师
创作理念:通过对原木进行简洁的艺术加工,改变其最初形态,让观众在视觉上产生错位感,借此打破人们对木头的常规性认识。木本为山中之物,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充分借助树木枝条的自然形态,以木写山,呈现出既具东方古代韵味,又符合西方现代美学的现代雕塑作品,力图以书法式的雕塑形态,借以沟通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努力寻求具有现代意味和传统精神内涵的雕塑语言。同时借助大火熏烧所形成的效果和木质材料本身颜色的对比,引发人们对生态环境、对人类、对生命的思考。
《还山》杂木 140×100×133cm 2022年
《无形之形》樟木100×70×140cm 2022年
《见山》樟木60×120×130cm 2022年
王倩
1998年生于甘肃武威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方向硕士研究生在读
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创作理念:艺术需要感性,高于感性的理性,再高于感性的理性回归。
《号声回荡震昆仑》 10×20×40cm 油泥着色
《黎明的第一缕曙光》35×40×120cm 玻璃钢着色
《格桑花》 40×30×50cm 木雕
《天安门前》170×45×100cm 玻璃钢着色
伍全波
1995年生于广西北海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方向硕士研究生在读
创作理念:物为心化,情尽意象。生活中很多时候词难达意,脑海里的意境诗人们通过词句造境,形成某种升华的意念情景。而我用空间造型来表现内心的一些对现实生活中人和事的抽象提取。因心造境,以手运心,虚而为实,在于空间的有无。
《红土英魂》66×43×90cm
《相信未来》30×22×27cm
《愚人》39×40×27cm
《云田里》 90×50×120cm
路焯然
1998年生于山西长治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方向硕士研究生在读
创作理念:作品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从中体现出的幽默感和现实性是我对于现实世界的回应。本人认为可以通过艺术来反映生活,将身边的美好反映出来,这种能量,只有由内而外的发散,才能通过作品传递出来。
《送郎跟党打鬼子》100×57×102cm
《在云间》 尺寸可变
《共御外侮》100×55×90cm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在“\templets\demo\comments.htm”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插入第三方评论代码,如果不需要评论功能,删除comments.html里面的内容即可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